书籍总结与推荐

我将所有书籍的电子版放在百度云

——-2019———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books-1

戳我在线阅读

对于标题未来世界的幸存者,”未来” 既有已经到来的未来: VR, 基因编辑, 换头术, 一些工作机器取代人类等, 还有很遥远的未来: 社会的平等, 人类的进化, 熵增最后走向混乱等. 对于”幸存”, 从小的方面指个人的生活质量, 工作, 财富积累等, 从大的, 长远的方面看指人类社会结构, 人类生存方面的问题.

作者阮一峰在得知 AlphaGo 战胜世界冠军李世石(2016年3月)后, 意识到 机器人, 自动化, 人工智能正在变得比人类更强大. 最终技术可能淘汰人类. 因此开始撰写此书.

这本书讲了作者对未来的思考与忧虑, 着重写了技术对人类发展, 个人发展的影响. 从长远看, 技术影响历史发展, 而不是政治, 经济(不完全归纳). 技术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获得财富方面), 而又使人们在享受技术时更加平等(比如手机, 以前的马车, VR 体验等). 作者有很多悲观的预测, 如

未来只有两种途径可以改变人生, 一种是学习技术, 另一种是购买彩票

作者对技术的发展有悲观的看法. 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先进, 越来越难懂, 越来越复杂, 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技术了. 很多时候都是黑箱操作. 这里有个前提, 你使用黑箱时, 你不能保证黑箱它不出错, 它没有后门等等. 作者思考技术是否有边界,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资本主义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 而崩溃自身的规模”, 那么技术是否会如此呢?

书中有一篇文章为什么你可以不用上大学, 提到现在信息化时代. 很多知识都可以自学. “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大学的学习, 很多时候就是考前突击, 应付考试了, 我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不等于考试 学习就应该以兴趣, 深度为重, 而考试应该刷题, 反复练习. 这里还有一篇文章,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 批判应试教育制度的. 这里有一个关于学习观的视频

说到上大学, 我就想到了西游记, 我就想到了一部纪录片高十. 主人公为了考取名校(科大), 复读了很多年. 挺同情他的. 我知道 有怎样的认知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我尊重他的选择, 尊重他追求梦想 — 考名校的坚韧品质.
但是他应该了解更多一些, 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更多一些:

  1. 考名校只是手段, 他的目的 (我想) 应该是以后有好的出路, 找好工作. 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学一门技术, 积累经验达成.
  2. 复读了这么多年, 考的分数虽然在增加, 但是还是太低. 说明他学习并没有掌握方法与技巧, 没有在一次次考试中总结, 得到经验. 这样下去很难有质的变化
  3. 即使考上了, 他很可能难以跟上大学课程 (上条说到没有找到学习方法, 资质差). 虽然可以从考这么多年高考可以看出他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但是由于, 梦想的实现, 前后的落差, 或者是心理压抑太久很可能走上抑郁, 堕落, 厌学等的失败道路

对于个人工作方面, 简单的, 重复的工作必将被机器取代, 高度自动化, (比如 以前的税务顾问, 银行取前 ATM等), 所以要发展难以被机器取代的能力: 如 人格魅力, 创意, 决策与领导力等. 技术发展迅速, 我们应该学习基础的, 不变的内容, 而不是各种应用(比如过时的 flash). 而且雇佣制度对劳工不利, 作者鼓励创业(想起 Paul Graham以及 YC), 以及准备好人生的 Plan B.

另外说到 API (这里不是指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而是公司的组织架构). 比如外卖送餐员没有领导, 直接从 API 接收任务, 再把结果回报给 API. 长期来看, 未来只有两种工作, API 之上的工作和 API 之下的工作. 这两种工作的特点就是 API 之下的工作更多, 更累, 报酬更低. API 之上的反之, 而作为 API 的 是 自动化, 机器化的.

才疏学浅, 欢迎讨论

——-2018———

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

books-2

这本书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 以及相应的学术研究, 说明了 意志力就像一种能量, 是会消耗掉的(叫做自我损耗). 如同肌肉使用久了, 会疲劳. 而”补充” 意志力的一种方法就是补充糖分. 书中建议, 我们不要挑战自己的意志力, 即远离诱惑, 而不是抵 制诱惑. 另外, 形成一些习惯也能加强意志力.
书中的两个观点:

  1. 意志力有限, 使用就会消耗
  2. 从同一账户提取意志力用于不同的任务.

即意志力只有一个账户, 而不是一个用于工作, 一个用于饮食, 一个用于运动等等.
而且意志力是可以消耗的, 那么做一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就会使意志力变化, 影响到事情的结果. 例如

  • 护理人员为了不让病人关注病痛, 跟病人持续交谈.
  • 抵制巧克力影响解几何题
  • 甄别间谍的方法: 怀疑一个人是苏联间谍, 直接问他会不会说俄语不管用, 但是如果让他确认俄语单词的字体颜色, 他花的时间比 较长且回答正确的话, 说明他会说俄语.
  • 有句俗语是 “上班受气, 回家踢狗”. 不过, 现代人一般不会如此虐待宠物, 而是更可能对家人恶语相向. 这也是为什么工作压力最大时婚姻往往出问题: 人们在工作上用完了意志力.(所以建议在工作还剩些精力时就下班回家)
  • 考试季节, 学生自制力消耗过大,各种好习惯更可能被打破. 比如更可能与朋友出去玩, 而不是学习. 睡过头, 乱花钱的行为都有所增加. 脾气变坏, 更容易动怒或沮丧. 或许他们认为是压力过大, 然而, 压力真正做的是损耗意志力, 从而更难控制情绪.

下面是一些建议

  • 身体抱恙的同学会影响考试. (身体上的痛苦影响注意力, 耗费意志力)
  • 累了, 就睡 (睡眠剥夺可能损害葡糖糖的加工, 会导致自制力下降)
  • 为了保持稳定的自制力, 最好吃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如蔬菜,坚果,水果,鱼,肉等.
  • 养成习惯, 无意识地做出自律的行为, 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 干净, 整洁的环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因为葡萄糖影响意志力, 所以有一些有趣的建议, 比如: 午餐过后 4小时, 不要与上司争论. 还没有吃晚餐, 就不要与伴侣讨论严肃 话题.

更有研究表明, 低血糖患者与一般人相比,更难集中精力, 更难控制情绪. 在罪犯暴力分子中, 低血糖体征不是一般的普遍, 有的律 师用低血糖为嫌犯辩护.

对伪心理说不


books-3

书中, 作者首先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人们的刻板印象等等. 然后就论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通过科学的特性,以及定义出的可 操作性定义 来辩证.
这本书不是你想的那样, 包含什么占星术, 或者能读懂别人的心理等等. 主要是对人的心理的认识, 比如一些偏见, 一些自我的心理理论, 一些非理性的想法等等.
下面是具体的内容概括

  • 心理学应具有可证伪原则 (科学的必要性)
  • 操作性定义的概念

利用可测量,可观察的操作来表述的概念定义. 操作性定义使得科学知识变得公开可检验,而不是像”直觉”,非经验性定义那样,只属于 特定个体. 如智力, 其实大家都有自己的定义(或者说概念,但是表达不出来), 需要有操作性定义, 比如智力检测题(当然可以不同, 只要合理, 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

  •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

由于见证和个案对于当事人具有鲜活性(与当事人联系更紧密), 人们会倾向于相信个案, 而不是统计规律.
如安慰剂效应, 总有提出证实其疗效的个人见证.

  • 相关和因果

不要混淆这两种关系. 虽然概念容易分辨, 但到了真实场景就很可能混淆. 还有选择性偏差造成很多虚假的相关.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他们的环境, 认为的创造了行为特性和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

  • 控制变量法
  • 聚合性证据

说明了科学的发展模式是一步步变化的, 不是 跃进的. 每个实验不能完全正确, 但是每一个实验可以进步一点, 它必须满足关联性原则: 新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能解释已有的数据

  • 多重原因与主要原因
  • 概率

了解概念的规律,比如条件概率, 明白事件发生都是在概率下进行的. 比如 有人 声称能预言股票走势,你确实连续收到它发给你的股 票走势都是正确的. 然而事实是: 比如, 他第一个月向 1000 个 人 中的 500 个发送股票上涨, 另外一半发送股票下跌, 然而结果是股票下跌, 那么下一个月对发送股票下跌的500人进行同样的操作. 连续几次后, 总有人在概率下都”预测”正确了的

  • 偶然

同样的, 用概率的角度来看待事件的发生. 那么也能理解偶然事件的发生, 而不是事件具有相关性.
人们常常有 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然而只是概率上的偶然,没什么好解释的). 心理学家 Ray Hyman有过如下讨论

我们不得不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期望以获得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在大多数的一般情景中,这种对于只是背景和记忆的运用让我们正确的阐释一些主张,并对此提供必要的推论.但是这一机制在原本没有承载任何信息的情景中偏离正轨.有些本是能够轻而易举就识别出来的随机性噪音,我们却不懈地从中寻找意义

人们倾向于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比如买彩票, 人们更愿意自己去抽取, 而不是雇员直接给你. 这通常叫做 “参与 性抽彩”.
另外,
公平世界假设
: 人们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得到应得的东西, 俗语就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
当得知一个平时非常善良的人遭遇横祸,会认为上天不公; 他们也相信坏人迟早是会遭报应的.**

别做正常的傻瓜

books-4

这本书中讲到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抉择,看似正常, 可是却不理性,分析后就发现我们做的选择竟然会自相矛盾, 这是因为心理学的作 用.
比如:

  • 心理账户: 不同的消费有不同的账户, 设想两个场景, 1. 某电影上映,你弄丢了价值100元的电影票,你是否还会重买一张 2. 同样 的电影, 正准备去买电影票,但是你弄丢了与电影票价值相同的手表, 你是否还要买电影票
  • 收入来源不同,风险偏好不同: 正常人倾向于把赢来的钱消费掉,而把赚来的钱存起来
  • 正常人通常在交易中会收到无关参考值的影响,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的差额: 要知道,商品的价值只有它的实际价格与 对你的用途有关, 而与折扣, 昂贵..无关. 也就是说,你买打折了的商品是因为对你有用吗?还是因为折扣. 再例: 普通被子比超大被子便宜,你正好想买被子,且普通被子刚好适合你的床. 可是这天有优惠,两种被子一样的价格. 你买了超大被子,后来发现被子常常掉 在地上,体验非常不好
  • 买了钱去做不愿做的事情(沉没成本): 你通过广告买了一个非常昂贵的领带, 到手后发现一点都不喜欢, 但是你舍不得扔掉,继续使用,可是这给你带来不好的体验
  • 期望:来看看两个场景的对比 1. 你有两个选择: A.确定性地得到10000 B.50%得到20000,50%得0 2. 你有两个选择: A.100%损失10000 B.50%损失20000, 50%不损失. 大部分人可能1A,2B
  • 前景理论: 对于上面的期望例子,理应来说期望一样,可是人的选择却不同,一个有风险,一个没风险. 这是因为: 正常人在面临获得 时是风险规避的,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喜好的… 这个得与失是通过差值确定的,所以高边参照点就能改变人对得失的判断,改变他们对风险的态度
  • 损失规避性

    • 赋予效应: 在得到东西时觉得不怎么有价值,而一旦拥有后再失去时就会感到这种东西的重要性. 比如商家利用这点 让顾客免费 体验
    • 安于现状: 这个就很常见了, 变化是未知的, 是需要精力来适应的, 且很可能带来损失, 由于人们的损失规避性, 人们常常安于 现状. 比如对于转专业这件事.
    • 忽略未得利益: 本来可以得到却没有得到的利益, 也称为机会成本. 正常人往往只注意到一般的损失, 而对未得利益不敏感.
    • 定位效应: 人们估计一个值时, 常常受到一个锚点的影响(也是先入为主), 然后在其上下 小范围的调整.
      比如回答如下问题, 你的手机后三位是? 你猜测手机后三位数字比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代的数字大还是小? 再猜测罗马是哪一年灭亡 的.
      虽然都知道这两者毫不相关, 但是你猜测的数字还出受到你手机后3三的影响, 是以它为锚点, 小幅度调整的结果.
      再如, 商家利用这个开一个很高的价钱, 即时可以砍价, 也是在这个价钱小幅度范围.
  • 先入为主: 人们被第一印象框住后,以后接收的信息都会带有主观的偏向性, 对于之后获得的信息往往会偏向于用以证明自己的第一判断, 而忽视甚至扭曲一些可以纠正自己先验判断的信息.
  • 比较判断与单独判断: 在单独判断时,有的特征是容易评价的,有的则难, 人们常受容易评价的特征的影响而做出欠理性的决策, 而 很多情况下难评价的特征可能对评价人更有价值; 在比较判断时, 所以特征都容易评价.

如 有两本字典, 特点是第一本有 1万条词汇,全新 第二本有两万条, 有些许破损, 不影响查阅. 现在让做比较判断, 很多人都会选 择后者, 因为我们看重的是查阅的能力. 而单独判断时, 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因为人们不知道 1万条词汇是怎样的概念, 是难以评价的特征, 而关注了容易评价的特征 是否破损, 所有选择了前者, 但是词汇量是对评价人更有价值的特征.
这个还有一种应用, 比如相亲时是否带你的闺蜜/基友
当你美 ta 丑, 带;
当你丑 ta 美, 不带
当都美, 不带
当都丑, 带
同样的,也可以应用到与对手竞争时的场景.

  • 送礼的智慧

要知道, 你送礼物在选择时是比较判断, 而 对方 只收到这个礼物, 是单独判断, 所以要以单独判断的思维去选择礼物.

  • 在一个不太昂贵的礼物类别中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礼物, 要比在比较昂贵的礼物类别中选一个比较便宜的效果好. 因为对方收到礼 物会和 ta 之前见过的同类物品进行比较.
  • 有用的不如无用的. 最好的礼物应该是吃不掉,用不掉,仍不掉的.

    • 管理的智慧
  • 小奖不如没奖, 小惩不如没惩. 人们往往做事是出于自己的内在动力了, 而一旦与奖励挂钩, 就变成了一个经济交易.

  • 晚说不如早说. 在有好的事情时, 早点说, 别人期待的就越久

    • 传递消息的智慧
  • 多个好消息要分开说

  • 多个坏消息要一起说
  • 好消息大, 坏消息小,可以一起说
  • 好消息小, 坏消息大, 不要一起说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

批判性思维

books-5

本书从基础的断言,论题,论证(前提, 推理, 结论) 说起,讲了怎么演绎推理(这学期正好在上数理逻辑), 非演绎推理(类比, 归纳, 特殊),怎样识别推理中的谬误(很多类),虽然有 些看起来很简单,但平时易走进思维误区,被修辞手法迷惑,误导。本书也谈及了道德中的推理,法律上的推理,美学上的推理,含 有主观成分,有时也很难抉择。

进行推理时, 需要分清那些是逻辑之外的装饰物, eg:

  1. 煽动情绪的语言, 阻碍客观中立的评价
  2. 表达含糊不清: 模糊, 歧义, 抽象, 未界定术语

我们也要警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可信度, 是否利益相关. 我们要注意不能对人的相关属性做无关的暗示性评价, 比如性别, 宗教, 种族.

推理判断会受修辞的影响:

  1. 委婉语
  2. 刻板映射(sterotype)
  3. 暗示
  4. 夸张
  5. 褒贬
  6. 闪烁其词(可能, 大概)
  7. 替代证明(有关数据显示, 研究表明)
  8. 误导的比较

推理中很可能出现的谬误:

  1. 基于情感的推理: 一旦语言被用于唤起人们的情感,要考虑每个结论是否有证据支持
    eg恐惧,同情,负疚,希望(placebo),怒(此时,人易变得不和逻辑,常将愤怒的情绪当成引起愤怒的对象的证据)负 易受阿谀奉承(apple polishing)
  2. 诉诸公众的论证的谬误 :大多数人认为是事实,并不能成为它是事实的证据
  3. 诉诸司空见惯
  4.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argument)
    大多数人都渴望被社交圈接受,不愿被本已接受的人冷漠,此心理,促使我们接受某判断,而不是此判断自身的特点
  5. 群体思维的谬误: 荣誉感 集体感。。。
  6. 主观主义
  7. 相对主义:一方面认为自己族群的道德观点普遍适用,同时又坚持认为(而不是“知道”)该标准不适用哪些不接受该标准的群体
  8. “two wrongs make a right” fallacy 区分 合法的惩罚 & 非法的报复
  9. 转移注意力,/烟雾弹
  10. 诉诸人身 :把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断言本身的特征混淆
    eg 他经常说谎,所以他这句话是假的
  11. 毒化井水:Eg a告诉你关于b的一些无关的负面信息,你倾向于拒绝接受b的言论
  12. 稻草人的谬误: 试图修改某断言,或谈及一相近的易于被驳斥的断言
  13. false delema: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在断言中只给出两个选项
    完美主义的谬误:若a不能达成某目标,则否定 拒绝a
    划界谬误 : 不该划界却划界
  14. 错置举证责任证责任: 1。 初信度低的一方 2. 肯定方げ 法律为保障权利, 除非证明有罪,否则无罪

我们应该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结论是否有依据,需要进行思考,而不至于被语言文字误导。

富爸爸,穷爸爸


books-6

关于投资理财的书。对比了两个爸爸,一个代表富人,一个代表穷人(实为中产阶级,但是没有财商),的观念,思考习惯,金融行 为等,来强调培养财商,掌握金钱运作规律的重要性,以脱离“老鼠赛跑”的陷阱,实现财务自由。

作者有很多独特新颖的观点与思想。能引发思想上的碰撞,启蒙你在投资理财,贫富差异,工作生活,金钱运作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对学校的教育问题,重点在技能的培养上面,而几乎没有关于人理财方面的知识。
比如富人与穷人的差别,在收入与支出上面,富人购入资产,穷人购入负债;在对待金钱的看法上面,穷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认 为敛财是贪婪罪恶的体现。
以及相关的各种思想与见解,比如当初税收是中产阶级,穷人等惩罚富人,让富人纳税而发明出来的,但是现在纳税的主体却是中产 阶级,富人通过公司等手段可以减少纳税。

我们整天忙于工作,这是我为钱工作,而投资理财,就是让钱为我工作。而即使穷人可能有了储蓄,他们也更可能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等消费而动用储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负债,购入负债,能用来投资,生钱的资产就减少了。

关于付出与收获,作者说道

当你感到手头“短缺”或“需要”什么时,首先要想到给予,只有先“予”,你才会在将来“取”得回报,无论金钱、微笑、爱情还是友谊,都是这样。我知道人们常常会这件事放在最后,但事实证明这样做对我总是大有种益的。我相信互利互惠的原则是正确的,我为自己 想要的东西付出成本。

腾讯传


books-7

腾讯公司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的一个体现。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了解大公司对产品的理念,对产品运维的艰难,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对商业竞争的战略,
如何将大流量变现,公司的投资与并购,中西的文化差异下不同的消费观,对虚拟生活的体验,
引发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发展,对模仿抄袭与创新,开放与封闭,垄断与合作等问题的思考。

马化腾从传呼机起家,“意外”做起 IM,并依靠其巨大的流量,触手伸向互联网的各个领域:
电商,搜索,安全卫士,娱乐(网游,音乐,视频,动漫,网文),金融等等。

腾讯的成功有很多因素

  • 马化腾团队胆识与勇气,运气
  • 马化腾互联网的理解(互联网 +,在线生活…)
  • 独特的管理(内部赛马机制,qzone,wechat 等的成功)
  • 对人才的重视与吸纳(刘炽平,张小龙,熊明华…)

在经历 3Q 大战后,腾讯开始反思,接收外来的意见与批评,做出一些战略调整,逐步走向开放,并活跃与公益事业等。

腾讯确实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公司

资源链接;腾讯传 https://pan.baidu.com/s/1kWbQtH9 (排版不好看)

黑客与画家

books-8

作者当过画家,后来又是程序员。作者格雷汉姆比较了画家与黑客的共同点,都是创造性的工作,还介绍了一些黑客的特点。并推崇 lisp。这里是详细的读书笔记

文章目录
  1. 1. ——-2019———
  2. 2.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3. 3. ——-2018———
  4. 4. 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
  5. 5. 对伪心理说不
  6. 6. 别做正常的傻瓜
  7. 7. 批判性思维
  8. 8. 富爸爸,穷爸爸
  9. 9. 腾讯传
  10. 10. 黑客与画家